“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一蚕一丝,编织成一个古老且绵延至今的产业——丝绸。这是遥远而神秘的东方古国献给世界的礼物。“丝缕寻踪”是对中华文明的一次追溯。丝绸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听桑田蚕语,品丝韵吴江。苏州湾博物馆为进一步宣传吴江丝绸文化,充分挖掘丝绸非遗技艺,开展丝织技艺体验活动,打造“江南丝韵”品牌,特举办“丝绸变形记—丝缕寻踪”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们一起探寻吴江丝绸文化。
第一站 先蚕祠
“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盛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丝绸纺织重镇。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盛泽的先蚕祠。旧时,祭拜蚕神的祠庙在江浙蚕区比比皆是,不过以盛泽先蚕祠最为恢宏壮丽,名闻遐迩。步入镇内,飞檐斗拱、气势轩昂的先蚕祠映入眼帘,正殿雄伟高敞,供奉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因此也被百姓称为“蚕花娘娘”。
相传农历小满节为嫘祖生日,各地蚕神祠庙皆开锣演戏,以庆神诞,此俗已流传数百年。民国年间沈云所作《盛湖竹枝词》谓:“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
先蚕祠古戏台西厢房被打造成“吴江丝绸陈列馆”,以“历史渊源”、“衣被天下”和“风尚习俗”三个部分展示古往今来盛泽丝绸制造的场景、工具、成品和年代大事记等珍贵资料,叙述着这片乡土的锦绣年华。
第二站 丝绸纺织陈列馆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盛泽文化中心,参观了盛泽丝绸纺织陈列馆,展馆占地面积1500平米,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丝绸文化和各时代的织机模型,展示了盛泽无地不桑、无家不蚕的生活场景。展馆将历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利用声、光、影等现代化手段,为学生们生动演示了丝绸历史。作为现代绸都,盛泽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丝绸博物馆”。在这里,到处都是丝绸的元素,我们可以感受到丝绸文化在这里延续和提升;在这里,丝绸是连接古今的一张时尚名片,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增添富有东方韵律的中国色彩。
第三站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也挡不住同学们热情的步伐,离开盛泽后,我们来到了本次活动的终点站——太湖雪蚕桑文化园。“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蚕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首个蚕桑主题湿地生态园,蚕桑文化园通过一棵桑、一只蚕、一粒茧、一根丝、一匹绸,演绎吴地千年丝绸文化。蚕桑园里,同学们不仅可以详细了解蚕从芝麻大小到吐丝结茧的一生,还能与蚕宝宝亲密接触,亲自动手体验缫丝技艺。
参观完成后,我们特别邀请服装设计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制作传统丝绸服饰。一片片精美的布样,在同学们的巧手下,渐渐有了衣服的雏形。廓形的裁剪、样式的设计、颜色的搭配都是同学们一针一线、一刀一剪亲自完成。最后大家带着各自亲手完成的作品,拍照留念,记录下自己的辛苦与成果。同学们在课堂上,体验了一场非遗艺术与蚕桑文化的精彩碰撞,更感受到千年蚕桑文化的魅力。
立秋虽已过,暑气仍未消。带同学们到乡镇去实地参观蚕桑文化之乡,体验独具特色的丝绸服饰课程,让学生们在享受乡镇美景的同时,收获文化的洗礼与浸润,行程满满,硕果累累。
如今,丝绸虽早已褪去了奢侈品的光环,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丝绸文化”却穿越了时空,在今天焕发出新的光芒。当沙漠的驼队为中欧班列所取代,当海上的怒浪拍打着远洋货轮的船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曾停歇,中国丝绸依旧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