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长空之下,青铜如歌。青铜上的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那一个时代的波澜壮阔。
苏州湾博物馆“吉金·夏商周——河南博物院藏青铜器精品展”开展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跟随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曹芳芳,探寻青铜背后的技术与艺术。
嘉宾简介
曹芳芳,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文物博物馆员、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博雅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和夏商周考古、玉器研究、工艺美术研究。
青铜与技术
1.合金配比
青铜器,是指由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这种合金因经历岁月的侵蚀,致使颜色呈青绿色而得名“青铜”。但在当时,作为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元素的合金,青铜器最初铸造完成时的色彩灿烂如金。如本次展览中的新郑白庙范出土战国铜戈仍可见金之原色。
同时,由于青铜器在三代时期多为祭器,被运用于祭祀场合,因祭祀为吉礼,故有“吉金”之名,这一称呼充分说明了它贵金属的属性。后来,吉金也作为钟鼎彝器的统称。金石学自北宋诞生以来,著录古器之书多称“吉金录”。
各类青铜器的性能要求不同,因而铸造时合金的配比也就不同。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器铸造实践中,对各类青铜器的合金配比进行了总结,如《周礼·考工记》中有“六齐(剂)”的记载,即六种不同类别的青铜器和合金应该如何配比。
大致来讲,容器、乐器类青铜器的铜含量比例较高,在85%左右,而武器和工具类青铜器的铜含量稍低,多在75%~83%;个别器类的铜含量可能更低。
只有铜、锡、铅三种金属合理搭配,才能使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高、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同时适合用于铸造各种器物。
2.铸造技术
中国青铜器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历时约近2000年之久。然而根据考古研究表明,青铜铸造技术极有可能来源于西亚地区。但与西亚地区的青铜器铸造普遍使用失蜡法不同,青铜技术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出了别具特色的块范法。河南所见的三代青铜器绝大部分采用块范法铸造而成。
块范法需要再青铜器在铸造之前,对其造型和纹饰进行整体的构思与规划,并通过泥模反映出来。模,又称母范,是用于翻制外范的原始模型,模的形状和结构要满足翻制外范的技术要求,否则将无法脱范。泥模制好经焙烧后,即可在其表面翻制外范。芯,又称内范,是组成容器铸型的关键部分,铸造时形成器物的内表面。
模、外范、芯制好后,需要进行合范,然后浇注铜液。待铜液冷却后,去掉外范和芯,取出青铜器。浇铸好的铜器仍需修整和打磨,才可焕发出吉金灿烂的光芒。
图1 模、范、芯制作流程示意图
(a)块范法制模示意;(b)块范法制范示意;(c)块范法制芯示意
图2 范铸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a)组范;(b)浇筑;(c)冷却去范;(d)打磨
这种方法包括制模、翻范、合范、浇注和打磨等步骤,能够确保青铜器的形状和纹饰都达到设计要求。这需要对技术的精确把握,要求匠人的工艺水平极高,因而由青铜铸造技术诞生了“模范”一词,影响至今。
至战国时期,中国青铜铸造开始出现失蜡法,这属熔模铸造的一种。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充泥芯,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图3 失蜡法失蜡示意
(a)泥肧包裹,浇淋细泥;(b)泥肧包裹,覆盖厚泥;
(c)入窑熔蜡;(d)形成空腔
图4 失蜡法浇铸成型示意图
(a)浇铸铜液;(b)冷却铸件;
(c)敲碎外范,获取铜件;(d)切割浇口并打磨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之效果。这种方法能够铸造出更加复杂精细的纹饰和造型。如本次展览中“王子午鼎”器身四周造型精细的附件可能就是由失蜡法铸造,然后焊接于鼎上。
青铜与艺术
中国青铜艺术起源较早、时间较长,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独特且鲜明的艺术风格,对当时及之后的中国社会与历史都影响颇大。
1. 威严与神秘
三代时期的青铜器,尤其是礼器和兵器,往往造型庄重、纹饰神秘,透露出一种威严与神秘的气息。这种审美观念与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权力制度密切相关。例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或兽面纹,以某种动物或想象中神兽的头部正面形象装饰于器物的腹部,巨眼、大嘴、獠牙、大角,样子狰狞恐怖,具有极强的威慑力。这种纹饰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统治者希望通过青铜器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地位。
图|郑州白家庄出土兽面纹鼎
河南博物院藏
2. 秩序与韵律
三代时期的青铜艺术在纹饰布局上注重秩序与韵律。纹饰往往采用对称、均衡的格式,通过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重复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美感。例如,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纹饰逐渐从繁缛趋于简化,垂鳞纹、环带纹等几何纹饰的运用更加普遍,这些纹饰通过有序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了强烈的韵律感和秩序感。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秩序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图|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波曲纹铜簋
河南博物院藏
3. 写实与抽象
三代时期的青铜艺术在纹饰表现上既有写实的一面,也有抽象的一面。写实纹饰如动物纹、人物纹等,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塑造,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而抽象纹饰如几何纹、云雷纹等,则通过简练的线条和图案来表达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感受。这种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审美观念,既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图|郑州出土云雷纹地蟠虺纹镜
河南博物院藏
4.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采矿、冶炼、铸造、打磨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同时,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也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使青铜器具有了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